徽派建筑,是中國傳統建筑重要的流派,也是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黑瓦白墻、清磚門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色澤典推堪為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因其經典的特色,歷來為中外建筑大師所推崇。晉級裝飾抽取徽派的意念,將黑瓦白墻以創新的手法引入室內,運用蘇州園林“虛實結合“的手法,將徽派的馬頭墻與鐵藝結合,豐富了空間的節奏層次,將新中式徽派的理念表露無遺。
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過程中,受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觀念的影響,顯示出較鮮明的區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裝飾,結體諸多方面自成一格。明中期以后,隨著徽州縉紳和商業集團勢力的崛起,徽派園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鎮扎根落戶,如江蘇的揚州、金陵,浙江的杭州、金華,江西的景德鎮等地,全都是徽式建筑相對密集的城市。"徽派建筑"是中國古代社會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藝特征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筑實物中,作為設計和實施者,江南民間的"徽州幫"匠師集團對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徽派建筑"風格最為鮮明的是傳統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風水意愿和地域美飾傾向。
徽州文化主要以儒家為核心的倫理道德觀念。在禮教文化講究中庸、秩序、三綱五常、等級尊卑的觀念,在民居布局、室內家具布置以及家庭成員的活動區域劃分等方面均有體現。例如空間布局上,以廳堂為中心,兩側對稱布置廂房。平面布局對稱方正,井然有序,其中的主要空間都串聯布在縱向的主軸線上,次要空間并聯一旁,正廳堂一般設在中間一進或最后一進,體現其位置的重要性。
空間的流動可通過軸線關系來表達,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用直接的實體圍合進行導引,如曲折的街道、相套的院落;一種是對心理上空間流動的導引,如視線的對景與轉換??臻g的滲透在徽州村落中主要表現為人工環境要素和自然要素的穿插和開敞空間的設置。比如開窗和天井庭院的設置,“方隔孔竅,或在宅外,或在宅內,能引八風而入”,尋求天氣、地氣的陰陽交融,從而在生理、心理上起著放松空間,取得寬松、開敞、通透的效果,實現私密空間與公共空間的轉換。
徽派建筑正立面強調左右對稱,有一套比較程式化的設計手法。正面墻體呈水平直線,或者兩側高墻向內中心遞降形成井口,這樣不僅有利于住宅內部采光通風,而且很自然的將人的視線集中到入口。大門是外墻裝飾的重點,一般住宅用門罩,比較富?;蛞蟾邫n的人家則用門樓。
門扇外側貼地有門檻,稱為“門扶盞”。外墻幾乎不形窗,尤其是底層,這是出于防盜的需要。墻上有時開小窗數處,均以水磨磚制框,上部加磚檐。俗稱窗眉。
徽派民居的結構形式有著十分突出的地方特點。底層與樓層的空間高度隨著時間推移而發不變化,底層由矮于樓層逐漸向高于樓層演化;房屋結構雖然也是采用常見的木構架,但穿斗式梁和月梁式梁架有機混合使用是徽州住宅結構的顯著特點之一。
小型住宅用穿斗式梁架,或局部用雙步梁架,因為柱、枋太多,室內不能形式連通的大房間;一般大型的明代住宅多為九檁進深,明間檐柱與金柱之間采用月梁式雙步梁。雙步梁上用駝峰承托櫨斗,斗旁出栱承托單步梁頭。 梁架中的丁頭栱、叉手、平盤斗等均雕成蓮瓣或花卉等圖案,十分華麗。住宅磚石結構處理亦很有特色,柱礎為石制,一些明代住宅還有使用木質的做法,以防止潮氣沿立柱縱向侵入柱體。
地面處理中一般較小住宅用墻磚側鋪,較大的住宅則以方磚正鋪或斜鋪。在樓面做法上,明代一般在梁上架格柵鋪木板,清代大多不用格柵,而將樓板增厚直接鋪裝。不少住宅樓面還會選擇鋪方磚,以發揮其防火、隔音的功效。天井以石板鋪地,明代用下沉方式,深如池狀。有些住宅則在天井居中架石為梁,便于行走。以后逐漸變淺,幾乎與門屋地坪同高。天井四周置蓋板明溝,并與住宅下水道相通。
外墻砌磚,多為空斗,磚很薄,中填以碎石泥土或土墼。屋面以方椽承望磚或望板,上覆小青瓦,檐口處底瓦用滴水,蓋瓦用花沿,花沿下用溝頭。 坡度一般較緩和,略有舉折。門窗裝飾是徽州建筑文化理念、技藝和經濟水平的反映。門窗主要有隔扇、檻窗、“落地明”“花窗”和"天頭“等。
徽派建筑營造技藝是一種傳統的民間技藝,它融合了帶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與藝術成分,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由于地理環境以及社會發展程度等因素存在差異,各有關地區對徽派建筑營造技藝的理解和應用不盡相同,使得大部分設計精髓和工藝逐漸跑偏和遺失?;张山ㄖ鳛橹腥A文化建筑設計中的一個重要體系,不管從文化,還是藝術各方面都值得我們去研究和傳承。